跳至內容
關閉
A-
A+
A-
A+
搜尋
選單
搜尋
提交
2018-04-24

第十六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 「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

100位建築師的100個塔樓設計
重新定義塔樓類型建築
探討垂直建築及自由空間的願景

【2018年4月24日,香港】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和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共同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為合作夥伴,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香港」)為主要贊助機構的第十六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將於5月25日在意大利威尼斯隆重揭幕,並於5月26日至11月25日對公眾開放。今屆香港展覽將以「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為主題,展示在香港高密度的城市建築空間下的塔樓類型建築,以探索城市自由空間的意義。來自香港、內地、台灣和海外合共94位建築師獲邀請設計111座塔樓,並在香港展覽中展出有關模型,希望藉此探討在香港垂直城市空間中,如何建立塔樓類型的空間論述。

第十六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 香港展覽(香港展覽)於今日(2018年4月24日)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香港展覽的主題、參展人名單及介紹香港展覽的策展團隊。出席記者會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助理總監林惠冰女士、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席何文堯建築師、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建築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女士。其他嘉賓包括香港展覽的總策展人王維仁教授建築師和其策展團隊等等。

為回應2018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主題「自由空間」,本屆香港展覽在總策展人王維仁教授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聯合策展人鍾宏亮建築師(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和曾慶豪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以及執行策展人鄭嬋琦女士(香港展能藝術會副主席)的共同策展下,以「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為主題,展出111座不同造型的塔樓模型。這是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歷史上首次出現111座塔樓模型的展品,藉此反映建築師如何在維持都市建築高度的限制之下,重新創造和定義塔樓的潛力發展空間。香港展覽的策展團隊邀請了香港、內地、台灣和海外,包括泰國、巴西、荷蘭、日本、美國、西班牙和瑞士等國的合共94位建築師,當中知名建築師包括董功、謝英俊、Premthada Boonserm、Bucci Angelo、Mvrdv、Takeyama Kiyoshi Sey、Bell Michael、Menis Fernando等等,共同參與香港展覽。

香港展覽主辦機構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的主席何文堯建築師在出席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感到很興奮可以遴選到由王維仁教授建築師領導的團隊策展是次香港展覽,今次展覽將向世界各地的觀眾呈現一系列形成香港城市的天際線和建築體驗的塔樓。我們熱切期待可以欣賞到由94位建築師設計的111座與別不同的塔樓模型,展示出建築師為追求城市建築自由空間而提出莫大的可能性。」

香港展覽合作夥伴香港建築師學會的會長陳沐文建築師在同一場合上亦表示﹕「很榮幸可以再次成為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的合作夥伴,今次展覽提供了一個真正的國際舞台予建築師展望香港城市垂直空間的未來。透過今次展覽的「一帶一路論壇」,藉此宣揚香港高密度發展的先進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同時適切地尊重及保留當地的獨有文化和傳統。」

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女士說﹕「藝發局與香港建築師學會自2006年開始一起攜手為香港建築師帶來國際文化盛事。我們希望藉著參與國際大型文化交流項目,積極與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機構建立夥伴關係,期望將香港出色的建築師及其作品帶到國際藝壇。」

「創意香港」助理總監林惠冰女士感謝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香港建築師學會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致力在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等重要國際舞台上,繼續推廣香港建築創意。

香港展覽的策展團隊為每位參展的建築師,提供一座高2米、闊36公分見方的塔樓模型基座,作為典型的香港塔樓模型,邀請他們在保持塔樓的外部尺寸限制的基礎上,重新創造和定義塔樓的類型,包括空間形式和立面外形。經94位建築師設計111座塔樓模型,將豎立在香港展覽場內,並沿著庭院進入展覽館內,以呈現高密度的美學、獨一無二及緊湊變化的都市形態。

總策展人王維仁教授建築師解釋﹕「香港城市的獨特之處在於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以及高人口密度。希望這次展覽能夠為香港與世界對話提供一個平台,去建立香港都市主義和垂直建築的論述。與此同時,我們邀請了建築師打破常規重新設計塔樓,策展團隊希望帶出我們在放眼於追求城市自由空間的遠見同時,仍能兼顧應對技術、環境、社會和文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第十六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為期超過五個月。明年4月將於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一個回應展,讓廣大民眾全方位接觸和了解建築藝術的創新設計,促進建築師與民眾的溝通與互動。策展團隊將會不定時於官方網站、面書專頁及Instagram社交平台上發佈香港展覽的相關資訊,藉此與本地公眾保持互動交流,以討論香港展覽提出的「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