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今年首次推出的「藝評獎勵計劃2024 —大專組」,目標是透過公開徵集活動,吸引及鼓勵大專生撰寫藝評文章或拍攝評論短片,從而發掘有藝評潛質的年青人,予以肯定及獎勵。計劃涵蓋五個藝術範疇:視覺藝術、文學、電影、音樂及劇場(包括戲劇、戲曲及舞蹈)。由本年3月18日至8月29日截止,本局共收獲148份申請,合資格申請數目為134份。
得獎名單
評審員就1)內容、2)結構及表達,及3)對藝術作品的認識三方面,為每份合資格申請作品評分。以下為五個藝術範疇的結果:
電影
得獎者(別名) | 題目 |
作品類型 |
獎項 |
張恩翹 | 《深海》 |
影片 |
冠軍 |
螢 | 「冷眼看生死」——《悲情城市》的寫實與抒情 | 文章 | 亞軍 |
tedwannasay | 在草原和城市中迷路的逃離者:《塔洛》 | 文章 | 季軍 |
王雅靜 | 無以名狀的恐怖與壓抑:《返校》對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再現與反思 | 文章 | 優異獎 |
王雅詩 | 帝國主義的再現——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死亡意象 | 文章 | 嘉許獎 |
劇場
得獎者(別名) | 題目 |
作品類型 |
獎項 |
胡珮嘉 | 一場跨越三十年的舞蹈之雪——評《雪落下的聲音》 | 文章 | 冠軍 |
AY | 突破傳統框架,道出生活中的相處之道——論新編粵劇 《子期與伯牙》 | 文章 | 亞軍 |
琴枝 | 〈大離婚日:大眾受落的港式即溶雞湯〉 | 文章 | 季軍 |
珺 | 以扇漂流去尋月亮: 年輕舞者自尋突破 | 文章 | 優異獎 |
何曦琳 | 「人生是一場奇怪的遊戲」—— TechBox 2024 | 文章 | 優異獎 |
視覺藝術
得獎者(別名) | 題目 |
作品類型 |
獎項 |
Betsy Kwong | Fairytale-esque Estrangement in Shin Youngmi’s Artwork | 文章 | 冠軍 |
禮教居士 | 《純潔與隱喻:模糊的無菌室與私密敘事的當代表達》 | 文章 | 亞軍 |
賴文杰 | 「山水」作為當代美學觀 | 文章 | 季軍 |
Fantasy | 從《棠梨雙雞》論嶺南畫派的藝術特色 | 文章 | 優異獎 |
羅彥惠 | 摒棄色彩的形式美 —— 觀「吳冠中—黑·白·灰」展覽 | 文章 | 嘉許獎 |
文學
得獎者(別名) | 題目 |
作品類型 |
獎項 |
黃俊寧 | 艱澀語言的背後——吳煦斌小說的抒情與自然 | 文章 | 冠軍 |
施勁超 | 「閒廢至死」的抗世詩學——讀池荒懸《閒物廢歌》 | 文章 | 亞軍 |
Lee Yan Shing Joshua | Title: Revisiting AM in the AI era: AM as a Victim of Human Apathy and Unrestricte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Harlan Ellison’s 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 | 文章 | 季軍 |
余啟正 | 〈散文面面觀:葉梓誦《斷層路徑》讀後感〉 | 文章 | 嘉許獎 |
音樂
得獎者(別名) | 題目 |
作品類型 |
獎項 |
Jayson Chan | 真誠,才是音樂最大本領 談Joyce Cheung 張貝芝“Once in a Blue Moon” 演出 | 文章 | 冠軍 |
少爺 | もう恋なんてしない / 我的親愛 | 影片 | 亞軍 |
黃沛盈 | 觀世音 | 影片 | 季軍 |
牡蠣BB | No.1 (1993) / ABCD (1994) | 影片 | 優異獎 |
泳喬 | 淺評《三人行》—— 獨一無二的我們 | 文章 | 嘉許獎 |
以上得獎者將獲獎金:冠軍港幣$5,000、亞軍港幣$4,000、季軍港幣$3,000、優異獎港幣$2,000及嘉許獎港幣$1,000。
頒獎禮
本局於11月20日舉行了頒獎禮以嘉許各得獎者。
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文潔華教授致辭時表示:「好的藝術評論能讓人進入藝術家的世界,了解和欣賞他們的藝術作品,對藝術生態有着重要作用。」是次活動有別傳統只接受以文字形式發表的評論,而是接受以短片形式發表藝評作品。文教授認為,這次讓同學以不同媒介分享觀後感的嘗試十分成功,希望藉此激發年輕一代的創意與熱情。文教授期望在現今這個數位化、視覺化的時代,短片作為一種更直觀和易於共鳴的藝術評論方式,能吸引更多觀眾關注與參與。
文潔華教授致辭
以下為五個組別的冠軍作品之簡介:
組別 | 冠軍得主 | 簡介 |
音樂 | Jayson Chan | 香港中文大學的Jayson Chan同學以《真誠,才是音樂最大本領 談Joyce Cheung張貝芝「Once in a Blue Moon」演出》展現他對音樂專業而精準的分析。 |
視覺藝術 | Betsy Kwong | 香港浸會大學的Betsy Kwong同學的《Fairytale-esque Estrangement in Shin Youngmi’s Artwork》獲評審稱許為有深度,帶出一些可讓讀者思考的問題,並以完整結構呈現。 |
文學 | 黃俊寧 | 香港中文大學的黃俊寧同學的《艱澀語言的背後—吳煦斌小說的抒情與自然》評論紮實,論述條理分明,鋪寫清晰之餘,能在適當的部分加入引文、理論,以及其他論者的觀點,善用篇幅,展開豐富的論述。 |
劇場 | 胡珮嘉 | 香港中文大學的胡珮嘉同學,其文章《一場跨越三十年的舞蹈之雪—評「雪落下的聲音」》對作品的描述(包括舞蹈動作)簡潔精闢,文句通順,用字精準。 |
電影 | 張恩翹 |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張恩翹同學的影片形式評論動畫《深海》獲評審稱許分析精闢,論點層次分明,深入剖析動畫之特點,展現創作者對動畫藝術的非凡認識。 |
(左起)各組冠軍得主胡佩嘉(劇場)、張恩翹(電影)、Jayson Chan(音樂)、Betsy Kwong (視覺藝術)、黃俊寧(文學),以及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文潔華教授、音樂組主席梁建楓先生、視覺藝術組主席趙志軍先生、舞蹈組主席童小紅女士和藝術評論組副主席盧永雄先生。
所有得獎作品的完整版本已上載於本局藝術資訊中心,歡迎公眾瀏覽,而本計劃之Instagram及Facebook專頁「講港arts」(@talk.hkarts) 將陸續發布得獎作品選段。
大合照
本計劃設有後續獎勵活動,得獎者在獲獎後半年內於社交平台及/或其他網上媒體的平台上發表更多藝術評論作品(1,000字或以上的藝評文章或五分鐘或以上的評論短片),並達到一定水平,每篇發表作品可獲港幣$800獎金,每位得獎者最多可額外獲港幣$2,400獎勵,以鼓勵得獎者繼續積極參與藝術評論。如有查詢,請聯絡藝術評論組(電話:2820 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