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关闭
A-
A+
A-
A+
搜寻
选单
搜寻
提交

香港艺术发展局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的意见

前言

香港独特的文化背景与传承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时尚、高雅与通俗于一身,令它成为成熟而富有活力的国际大都会。由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传统风俗,在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层面渐渐衍生出大量优美的文化及艺术,经过长时期的融会和交流,发展出今天香港独特的文化面貌。「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正好让我们的社会共同思考,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整理和承传。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项目自2004年11月政府公布发展计划首阶段的评审结果,及展开为期15週的公众谘询,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心,并引起广泛讨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规模庞大,牵涉层面广泛,文化、经济、规划及建筑等环环相扣。近来,社会上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争议,大部份只集中于技术的可行性、外观的设计、硬件的兴建、发展的模式,甚至政治上的争辩,忽视了讨论发展本港文化艺术、培养观众、开拓艺术市场,以及发展理念等真正能提升香港作为亚洲文娱艺术中心的核心元素。我们建议政府进行评审时,重新聚焦「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目标。我们的意见书将就香港艺文界关注的议题,向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协助政府在促进艺文发展的大前提上,妥善落实上述发展计划。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是一项大型文化结合商界发展项目,是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艺术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投入。整个发展项目应可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同时亦为各类艺文专才提供宝贵的空间资源和机会,让本地艺术和创意得以发挥、承传和开拓。因此,艺发局原则上支持政府进行该发展项目,而在发展理念及具体的管理上,我们有以下建议。

回应艺文界的关注

落成后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将是全港最庞大的文艺设施,惟该艺术区只是全港文艺设施的一部份,并非全部。如按比例计算,「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面积约佔全港文艺场地20%-30%,即最多三份一。「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出现,不应取代香港现有各文艺设施及演出场馆,相反,艺术区是一项崭新而添加的文艺设施及发展空间,将与现有的设施互补不足。我们认为,在香港文艺发展的新里程上,座落于本港各区的文艺设施的定位与功能不应被忽视,尤其是已发展成熟、并已建立起稳定观众群的场馆,其存在价值和功能不应因「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出现而受到影响或被边缘化。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应有其独特的定位,如集中各种国际级及一流水平的文艺设施,当中主要的使用者很可能是本港或海外已达国际水平的一流文化艺术团体,为本港部份专业演艺团体提供一个发展基地。另一方面,民间、大众及社区艺术等或未能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争取到足够的发展资源及空间,故他们的发展机会必须得到重视。

艺文界普遍认同,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不应由只专注于地产发展的商人去决定,「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更必须建基于一套全面而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及配合整体文化艺术发展蓝图,一方面紧贴社会的整体发展和需要,另一方面就该艺术区如何与区外文艺设施的融合及互补作出具体规划,对艺文界作出回应。由于高水准艺术与社区或民间艺术所需的环境和养份各异,因此,政府在资源的分配,以及区内与区外的文艺设施规划上,应注重两者的互补配合,让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各取所需,从而茁壮成长,真正缔造良好的艺文发展环境。此外,我们同时希望政府关注艺文界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内的设施及管理的关注,包括:

1. 本土文化艺术的推动和发展;

2. 文艺设施的兴建包括音乐厅、粤剧演出及训练场地、文学馆,及给予艺术家自由发展空间,提供住宿及工作室的艺术村;

3. 各项文艺设施的营运及管治模式;

4. 营运基金的具体运作;及

5. 政府如何有效监管计划的进行,真正达至推动整体文化水平的目的。

戏曲界特别就「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公众谘询成立「戏曲界关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工作小组」,并拟订一份意见书(详见附件一)。我们希望,政府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尽量参考不同艺术领域的专业意见,藉以了解艺文界的真正需要。

要扩大文化艺术市场,艺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非常重要。当政府承诺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落成时不会减少投放于文化艺术的资源时,应更详细地考虑并规划各种配套设施,同时透过相关的政策发掘更多艺术空间,及提供税务优惠等,奖励商界对文化活动的持续支持和参与。我们亦建议,政府同时考虑其他配套政策如保障艺文界的知识产权,以及保障艺团有优先租场权等措施等。这些政策必须具前瞻性及多元性,以配合未来的发展。

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

今年政府的施政报告内指出,藉着香港的社会高度开放和自由,资讯、资金、人才和货物畅通流动,多元及中西文化匯聚的特点,文化及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活力,将可全面带动香港整体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毋疑是落实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政策的一个具体项目,亦是推动商界与艺文界建立伙伴关系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们注意到,从计划意念提出后,引起了商界广泛的兴趣,商界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投入立时有所提高。在项目进入邀请建议阶段时,投入更见积极,效果立竿见影,特别是参与竞逐的财团,更採取主动,邀约艺文团体合作或为艺文节目提供贊助等。我们建议,政府把握「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契机,引导并善用更多社会资源推动本港的文化创意产业,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们认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模式啓动了商界与艺文界建立伙伴关系的试验平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发展考虑,这种合作关系必须全面、多元、广泛、多层次和持续不断,方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缔造稳固的环境,达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关商界投入的可持续性,请政府慎重考虑如继续採取单一招标模式,在竞逐出现结果后,除获得发展权的机构外,商界的兴趣或将再次归于平淡。我们认为,整个计划的重要价值之一,乃在于促进政府、商界及艺文界三方的长远合作关系,藉此加快推动本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因此,「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模式,应是推动商界与艺文界缔结合作伙伴的最佳发展模式。此外,如政府决定继续採用单一发展模式,应评估将「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及管理交由单一发展商负责达30年之久,该区受单一发展商的营运表现所影响的潜在风险。

现时,香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正在起步,需要尽快找出能有效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方案,如订立文化及创意产业母法,在母法下再订立博物馆法等制定收集藏品的法例。艺文界相信,具前瞻性的艺术政策可将艺术品变成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加速带动本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期望政府能担当促进者的角色,透过建立宣传及制作的平台,让商人与艺文界交流互动。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将可进一步鼓励更多商人投入资源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如此艺术工作者未来将更有空间发展更多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创造经济活力。长远来说,政府应考虑从不同渠道採取积极政策,鼓励大型、中型及小型企业,从各个层面支持和参与本港的文化艺术发展,丰富市民的文化素养及培养个人品味,促进精神文明,从而达至兴建艺术区的最终目标。

除建立交流的平台外,另一项不可忽略的是人力资源的培训。政府应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落成前,鼓励及协助各大专院校及教育机构尽快加强艺术人才的培训,同时拨出资源,训练专业的艺术行政人员,长远而言,确保文化艺术的持续发展。

贯彻「文化委员会」的理念

艺文界认为,香港必须有完整的文化定位,方可为艺术区订出发展路向。2003年3月,文化谘询架构「文化委员会」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政策建议书。该份建议书就「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个主要的概念,建议政府从政策层面上互相配合,以促进成效。我们喜见政府已接纳文化委员会的政策建议书为香港文化政策的基本蓝图,并逐步落实政策建议书中多项主要的建议。我们认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整体发展理念应贯彻「文化委员会」政策建议报告内所提及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人为本、建立伙伴关系、民间主导、区内不同设施的融合、与区外文艺设施的融合,以及发展软件。这些发展概念必须互相配合,互为表里,方可充分发挥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

在一个民主而自由的社会里,每个市民应享有同等的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因此,政府有责任保障每个市民都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过去,香港缺乏文化政策的远景,政府没有特意培育市民大众对文化的关注,民间亦缺乏资源和动力,令香港文化的公众基础较为薄弱。「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正好为本港发展一个更重视文化内涵及精神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重申,在政府锐意发展文化硬件的同时,必须同时发展文化软件,为艺术区培育稳定的观众群。在评审不同的计划书时,政府应留意倡议者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及青少年作为未来文娱区的使用者,以及艺术区内的整体建设是否从各方面渗透并贯彻发展艺术教育的理念。此外,政府应同时检讨现时对文化资源的投放及对艺文团体的资助政策,并对发展文化软件的投入随着社会的需求及文艺发展的进程作出适合的调整。这正正是以人为本的最佳体现。

建立伙伴关系及民间主导的理念下,如上文所说,我们建议政府在文化事业上投放资源及作出政策上的配合,鼓励民间参与,促进并巩固政府、商界和文化界之间长远的合作关系。长远而言,民间团体应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规划上,政府应留意「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内不同设施,以及与区外文艺设施的融合是否能有效协助文化艺术与企业活动互相融合和渗透,甚至可就区内其他文艺设施如何提昇本土的艺术发展给予指引。各种文艺设施应匯聚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不同时代的社会特色、起源及发展等,以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互动和创意,同时令香港成为多元文化之都,吸引各地文化界的注意。

管理模式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在香港整体文化发展中佔的位置,及其推动本地的文化艺术的功能,将决定该艺术区的定位。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方可决定最合适的管理模式。

艺文界期望,政府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负上长期性的管理责任,而非只假手予商家。政府应尽快为该文娱艺术区制定一套完善的机制,在管理区内的地产发展同时,另行建立独立于发展商的机构,负责文化设施的营运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政府应考虑成立相关的法定组织,负责管理该艺术区内的核心及其他文艺设施。该法定组织必须有艺文界、市民及政府官员的参与,集合各方人才共同思考整体艺术发展的路向,落实民间主导的理念。在该管理架构下,可成立不同的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代表、艺文界代表、地产管理专才、专业人士及国际专业人士等。政府应尽早成立该管理架构,甚至让该组织参与政府与倡议者的磋商。该组织成立的目的并非管理艺术区内的文艺设施,而是管理整个艺术区的营运资金,及该艺术区如何配合整体的文化政策等较宏观的事宜。

管理架构及相关的措施及配套政策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艺文界将来使用该区的方向和机会,如节目营运者最关注的是演出场地,将来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团体于「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中可享有什么福利?是否能获减免场地租金或拨款资助?是否需要自负盈亏?如有拨款资助,是否会成立独立的委员会进行审批,以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等,政府均要全面思考。此外,政府可考虑倡议者提出的管理模式是否会为文艺设施的管理者带来良性竞争,从而为艺文界争取更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艺文界亦将集合界内专才,共同思考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中的角色。

由于文化设施的多元化,我们建议政府在评审时,重点考虑倡议者所倡议的管理模式及其组成方法。倡议者应就每个演出场馆、博物馆、艺展中心及露天广场等的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等因素,决定以法定组织/非牟利公司或商业模式管理及营运。由倡议者所建议的法定组织/非牟利公司的组成,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及良好管理,以在30年的营运期内,负责管理、营运、节目策划及保养该项文艺设施。各法定组织或非牟利公司的董事局成员应包括文艺界人士、企业界人士、政府代表及中标者代表。主要财政应由中标者承担,并按年度为每项文艺设施提供特定的营运资金金额,并应按通胀及/或其他相关因素定期调整。该等组织的董事局须负责寻找社会资源如商业贊助等,并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如康文署,及法定组织如艺发局等合作,为香港缔造更有利的艺术环境。

我们认为,艺术区的主要营运资金应来自该区的经济活动收益,而非公帑。为确保各项文艺设施能有效运作,政府在评审时,应考虑倡议者会否在所获取的商业收益中,拨出盈余成立一项至多项营运基金,供将来负责营运「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法定机构运用,以支持各项核心及其他文艺设施的营运。营运基金的主要功能是为核心及其他文艺设施保证一个稳定而可预期的资金来源,令文艺设施的运作不须依赖政府财政或中标者的业务表现,也不会因地产的週期性波动而受到影响。艺文界期望,政府在履行整个艺术区的监察者同时,必须在文艺设施的整体管理及上述营运基金的操作上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以确保中标者能履行在计划书中的承诺。

政府应鼓励倡议者在各个文艺设施设立驻场艺团,并让该艺团参与该场地的管理及营运,全面体现「场地性格化」。每个场馆的驻场艺团数目可多于一个,以鼓励场馆内的驻场艺团共用行政人员及技术设施等资源,藉以提升艺团行政上的成本效益。此外,每个场地的「场地艺术总监」建议由驻场的艺术总监担任,并由各个表演场地的代表组成的「表演艺术统筹委员会」负责表演场地的整体统筹。博物馆群亦可有个别的管理机构,由各个博物馆的代表组成「博物馆统筹委员会」,负责统筹各展馆的运作。博物馆的管理层一方面应考虑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结成伙伴,除可减低购置藏品的高昂成本外,更可提升展出范围、内容及水平,及令广大市民可以合理票价参观各个展馆。另一方面,中标者应考虑投入资源,有计划地培训本地的管理人才,藉此建立本地与国际交流及接轨的平台。

我们期望,政府与财团磋商时能参考以上建议,让艺文界协助评审小组挑选最有利本港艺文发展及最能妥善管理文艺设施的倡议者。政府并应确保中标者能提供低消费的环境,让市民及游客以合理价格享用区内的设施。

发展进程

现时香港严重缺乏提供长期表演的场地,演艺团体普遍希望有关方面能早日达成共识,尽快招标及兴建有关设施,以解场地不足的燃眉之急。政府如能尽快落实「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计划,不但可为本港艺文界提供演艺职位,更可加快本港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如因与文化艺术发展无关的争议而延迟发展「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将令本港国际大都会的位置受到冲击。长远来说,香港将难保本港在国际或亚洲的优势,这不但会令本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受阻,更甚将引致本港艺文行业的断层。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用地已搁置多年,发展不应再度延期/搁置。我们希望政府密切监督计划进度,顺延发展的同时须确保各项建设符合高水平的要求。长远而言,政府亦须考虑是否需要预留土地及资源,以配合时代的变迁及未来的发展需要。此外,政府应关注本港整体的城市规划、人流及交通等,为东九龙区及「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

艺发局的角色

艺发局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法定组织,将透过不同的倡议工作,向政府反映艺文界的意见,协助政府在促进艺文发展的大前提上,妥善落实「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计划。

我们将协助政府落实文化委员会政策建议报告中的建议,把握「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契机,为香港塑造未来的文化远景,当中包括文化硬件及软件的发展、艺术教育的配套及文化交流等。

 

香港艺术发展局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的意见 (附件一)

戏曲界关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工作小组
对「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的意见

前言

香港每年有千场的戏曲表演,观众超过三十万人次,但戏曲界却一直面对表演场地短缺的问题。继利舞臺后,每年举行差不多约三百场戏曲演出的北角新光戏院,亦因约满而出现停止运作的危机。虽然有关方面已计划改建高山剧场为粤剧表演场地,并考虑将部份粤剧移师至现时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的场地演出;但高山剧场只适合中、小型戏班的演出,而康文署辖下的大部份场地已有很高的使用率,难再满足业界的需求,因此,两者皆未能长远解决戏曲表演场地及设备不足的问题。场地设施不足,直接影响了戏曲工作者的演出机会,间接阻碍戏曲艺术的发展,这和政府近年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艺术发展的政策,大相迳庭。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设立,标志着香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但政府发出的「发展建议邀请书」内的核心文化艺术设施中,没有一样是专为戏曲界而设的,亦没有顾及戏曲界的需要。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辖下的戏曲组,专责就本地的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专业的意见,特别于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八日就「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举行了一次内部谘询会议,会内决议成立「戏曲界关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工作小组」(简称「戏曲界关注西九小组」),并发信邀请戏曲工作者加入,藉此团结和集合本地粤剧、曲艺、京剧、崑剧、越剧、潮剧、木偶和戏曲刊物等不同人士的力量,把握谘询期的机会,主动向政府表达我们的需要和期望。

「戏曲界关注西九小组」于五月二十四日举行一次会议,集中讨论戏曲艺术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我们并提出以下的建议:

传统文化艺术的承传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粤剧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过去六十年在香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歷史意义。它一方面继承大量的粤剧传统,同时也借鉴其它地方戏曲和西方表演艺术的菁华,兼收并蓄,蜕变成为最富有香港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此外,本港的粤剧更是少数能藉着商业演出而生存的舞台表演艺术,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具备优质的市场价值。我们认为,政府有责任协助戏曲界解决各种困难,并应致力保存及加以发展,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计划内设立专演戏曲的场地。此举不但能吸引外国游客,有助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本港经济有实质贡献,也可让戏曲找到生存的空间;最重要是能把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保存下来,并给予发展的机会。

培训下一代戏曲人才

要保存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培训下一代的戏曲人才是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近年坊间有多个儿童粤剧团的出现,而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训练班和戏曲比赛等活动亦日益增加。从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踊跃程度,足证通过适当的推广和训练工作,绝对能成功培养下一代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我们认为,政府应投放更多资源于戏曲的培训工作上,与及提供合适的训练场地和设施,使戏曲艺术得以延续及保存。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内设立实验剧场,让新一代有机会进行实习演出,以提升他们的演出水平,既可实现培育新人的目标,亦使年青人感受到政府和社会人士对戏曲的重视。

戏曲专用场地和设施的建议

政府规定核心文艺设施必须包括设立3个分别为2,000、800及400座位的剧院,但并不是戏曲专用的场地。面对着缺乏合适的戏曲专用的演出和排练场地,我们认为,所有核心文艺设施的设计均应可符合戏曲演出的要求,政府亦应考虑不同戏曲剧种的需要,设立:

1. 一个1,200座位的剧院,供大型的戏曲演出,最符合经济效益;

2. 一个300-500座位的剧院,供小型戏曲演出活动;及

3. 一个100-400座位的小剧院,供木偶、皮影等民间艺术演出,以拉近演出者与观众的距离,引发互动的效果。

戏曲对表演场地有专门特定要求,例如挂幕佈景、较高较阔的舞台、宽敞的后台、可容纳上百人的化妆间、专门的灯光音响要求等,而目前香港仍未有一个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的剧院。我们认为,场地的设计应配合先进的器材,以满足戏曲演出的实际需要,发展商可参考旧利舞臺戏院的设计,及香港八和会馆提交予政府的建议书内所提及的舞台装置和设备。

营运方式

戏曲界普遍关注日后「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营运和管理方法,担心营运费过高,令票价高昂,观众因而却步于演出门前;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公开各发展商的财政预算,让业界了解情况。此外,政府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提供的场地,租金须合理,好让剧团可把更多资金投放于制作上,进一步提升演出水平。将来,亦期望有戏曲界代表进入管理架构,作为管理层和戏曲界的沟通桥樑。

结语

现时的高山剧场和康文署辖下的演出场地,本身也不是专为戏曲表演而设计,使用起来仍有很多不便之处。虽然政府已计划改建高山剧场作为戏曲表演场地,但改建后的高山剧场实际上并不可完全满足本地戏曲界的需要。「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必将成为本地艺文界的地标,它是一项高瞻远瞩的计划,为香港文化艺术谱出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我们盼望政府能够重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其中一个重要范畴,不让戏曲艺术被摒弃于区外,同时让拥有广大观众群的粤剧能在区内发放光采。

我们希望上述的意见,获得政府和发展商的慎重考虑。

香港艺术发展局戏曲组主席兼
戏曲界关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工作小组主席  陈剑声

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按笔划序):

执行委员:张秉权、梁沛锦、陈笑风、新剑郎、叶世雄
其他成员:
卜啸龙、元 武、文千岁、文剑飞、方文正、王胜泉、王胜焜、
王超群、古炜德、任大勋、任冰儿、朱剑丹、朱庆祥、何杜瑞卿、
余惠芬、吴聿光、吴美英、岑翠红、李奇峰、李香琴、李汉光、
李 凤、李锦贤、李 龙、阮兆辉、周镇邦、林克辉、南 凤、
韦瑞群、徐艺刚、翁月珍、高金沛、高润鸿、高润权、高 瑾、
高 丽、区文凤、张 明、张宝华、敖 龙、梁少芯、梁森儿、
梁汉威、梅雪诗、陈好逑、陈汝骞、陈秀卿、陈婉红、陈惠庄、
陈咏仪、陈楚惠、陈嘉鸣、陈剑烽、陈慧思、陈鸿进、麦惠文、
黄少侠、黄祖昌、黄 晖、黄肇生、黄德正、温玉瑜、温志鹏、
叶绍德、廖妙薇、廖国森、廖 森、廖汉和、盖鸣晖、刘永全、
刘金耀、刘惠鸣、刘福光、刘凤竹、蒋崇礼、卫骏英、郑惠和、
郑咏梅、邓美玲、卢 轼、萧启南、龙贯天、钟丽蓉、韩燕明、
邝炳全、罗秋鸿、严观发

 

香港艺术发展局
200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