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关闭
A-
A+
A-
A+
搜寻
选单
搜寻
提交
2018-04-24

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 「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

100位建筑师的100个塔楼设计
重新定义塔楼类型建筑
探讨垂直建筑及自由空间的愿景

【2018年4月24日,香港】由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和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共同主办,香港建筑师学会为合作伙伴,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创意香港(「创意香港」)为主要贊助机构的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将于5月25日在意大利威尼斯隆重揭幕,并于5月26日至11月25日对公众开放。今届香港展览将以「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为主题,展示在香港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空间下的塔楼类型建筑,以探索城市自由空间的意义。来自香港、内地、台湾和海外合共94位建筑师获邀请设计111座塔楼,并在香港展览中展出有关模型,希望藉此探讨在香港垂直城市空间中,如何建立塔楼类型的空间论述。

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 香港展览(香港展览)于今日(2018年4月24日)在香港艺术中心举行新闻发佈会,公佈香港展览的主题、参展人名单及介绍香港展览的策展团队。出席记者会的主礼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助理总监林惠冰女士、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主席何文尧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建筑师及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周蕙心女士。其他嘉宾包括香港展览的总策展人王维仁教授建筑师和其策展团队等等。

为回应201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自由空间」,本届香港展览在总策展人王维仁教授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联合策展人钟宏亮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和曾庆豪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以及执行策展人郑婵琦女士(香港展能艺术会副主席)的共同策展下,以「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为主题,展出111座不同造型的塔楼模型。这是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歷史上首次出现111座塔楼模型的展品,藉此反映建筑师如何在维持都市建筑高度的限制之下,重新创造和定义塔楼的潜力发展空间。香港展览的策展团队邀请了香港、内地、台湾和海外,包括泰国、巴西、荷兰、日本、美国、西班牙和瑞士等国的合共94位建筑师,当中知名建筑师包括董功、谢英俊、Premthada Boonserm、Bucci Angelo、Mvrdv、Takeyama Kiyoshi Sey、Bell Michael、Menis Fernando等等,共同参与香港展览。

香港展览主办机构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的主席何文尧建筑师在出席新闻发佈会上表示﹕「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感到很兴奋可以遴选到由王维仁教授建筑师领导的团队策展是次香港展览,今次展览将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一系列形成香港城市的天际线和建筑体验的塔楼。我们热切期待可以欣赏到由94位建筑师设计的111座与别不同的塔楼模型,展示出建筑师为追求城市建筑自由空间而提出莫大的可能性。」

香港展览合作伙伴香港建筑师学会的会长陈沐文建筑师在同一场合上亦表示﹕「很荣幸可以再次成为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的合作伙伴,今次展览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国际舞台予建筑师展望香港城市垂直空间的未来。透过今次展览的「一带一路论坛」,藉此宣扬香港高密度发展的先进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同时适切地尊重及保留当地的独有文化和传统。」

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周蕙心女士说﹕「艺发局与香港建筑师学会自2006年开始一起携手为香港建筑师带来国际文化盛事。我们希望藉着参与国际大型文化交流项目,积极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机构建立伙伴关系,期望将香港出色的建筑师及其作品带到国际艺坛。」

「创意香港」助理总监林惠冰女士感谢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香港建筑师学会及香港艺术发展局,致力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等重要国际舞台上,继续推广香港建筑创意。

香港展览的策展团队为每位参展的建筑师,提供一座高2米、阔36公分见方的塔楼模型基座,作为典型的香港塔楼模型,邀请他们在保持塔楼的外部尺寸限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和定义塔楼的类型,包括空间形式和立面外形。经94位建筑师设计111座塔楼模型,将竖立在香港展览场内,并沿着庭院进入展览馆内,以呈现高密度的美学、独一无二及紧凑变化的都市形态。

总策展人王维仁教授建筑师解释﹕「香港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以及高人口密度。希望这次展览能够为香港与世界对话提供一个平台,去建立香港都市主义和垂直建筑的论述。与此同时,我们邀请了建筑师打破常规重新设计塔楼,策展团队希望带出我们在放眼于追求城市自由空间的远见同时,仍能兼顾应对技术、环境、社会和文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为期超过五个月。明年4月将于九龙公园内的香港文物探知馆举办一个回应展,让广大民众全方位接触和了解建筑艺术的创新设计,促进建筑师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策展团队将会不定时于官方网站、面书专页及Instagram社交平台上发佈香港展览的相关资讯,藉此与本地公众保持互动交流,以讨论香港展览提出的「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